发布日期:2024-12-14 21:43 点击次数:197
豪鹏科技(001283)发布关于子公司参股公司境外上市的提示性公告。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惠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参股Elong Power Holding Limited网上配资股票,间接持有173万股股份。Elong Power于2024年11月2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,股票代码为“ELPW”。
华润双鹤(600062)发布关于药品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的公告。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《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》,该药品的临床试验申请符合药品注册的要求,将开展体重管理适应症的临床试验。
今年6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《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这是我国首个普惠保险制度性指导文件,为保险行业服务国家战略、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添了政策利好,也为保险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。
作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下,普惠保险发展势头良好。但也存在着渗透率较低,有“亮”点而缺“量”、商业可持续性不足等瓶颈,需要政策对行业给出进一步支撑。
在“2024普惠金融国际论坛”期间举行的“2024普惠保险峰会”上,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大家保险原总经理、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敬惠。他向记者表示,普惠保险发展要考虑社会责任、风险意识,同时不能违背保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。他建议:应该尽快明确普惠保险的定义、范围以及建立指标体系,并进一步优化普惠保险发展的市场化机制。
顶层设计待清晰
《中国经营报》: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保险发展体系。确保人民群众“买得到”“买得起”“赔得满意”。《指导意见》发布后,这半年来你认为行业是否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?还存在哪些难点?
徐敬惠:《指导意见》发布后,保险公司对普惠保险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,从事此类业务的人员也很振奋,在资源配置上得到了更多的重视,但是否已经真正落实到考核中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
普惠保险在国内的发展确实还面临不少挑战,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顶层设计,主要集中在普惠保险的定义和范围不明确、指标与统计不健全。这是目前制约普惠保险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。例如,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,连续性较差,导致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差,归根结底是缺乏统计指标的底座。
此外,普惠保险和政策保险之间的交叉点也增加了界定的难度。例如农业保险中大部分是财政补贴的,而商业性农险占比不高。在大病保险中,既有承保型也有管理型,管理型不计入保费统计。这些交叉点使得普惠保险的定义和范围变得复杂,还需要进一步明确。
《中国经营报》:《指导意见》也提到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、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,比如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%,目前你了解到机构履行情况如何?
徐敬惠: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基础较好,通常能够更好地推进普惠保险项目;而有些保险公司可能因为缺乏足够重视或资源配置不足,导致普惠保险的推广不够积极。传统的普惠保险业务综合成本高、展业难度大,对很多保险机构来说是个负担。不同特点的保险机构对发展普惠保险的态度也不一样。
例如发展普惠型健康险,财产险公司有很大的积极性,从披露的数据看,一年期健康险的业务发展增速,要明显快于人身险公司。这是因为财产险公司比较看重业务规模,而大病保险、惠民保这类业务能够把规模盘子撑大,但相应的亏损也可以由其他的非车险业务来弥补。
但对于经营长期业务的人身险公司而言,普惠保险的推广面临更大的挑战,主要是普惠保险产品与代理人和银保渠道不匹配。代理人缺乏动力也不适合去推这种件均很低、不太起量的小额保险。
还有一些农信社和农商行在放小额信贷时,会探索捆绑借款人意外保险或借款人保证保险来实现“扩面”。但这种合作模式的总量较小、费用较高。
所以在这种情形下,虽然监管设立了5%的考核指标,但具体如何细化、业务如何搭建,是不是要把普惠保险纳入它整个的业务发展战略,和年度的预算里面,对很多机构来说挑战还比较大。
划清职责边界
《中国经营报》:9月份颁布的新“国十条”提出要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。惠民保作为普惠型保险的代表产品,这几年各地的发展经历了迭代升级,也面临着商业可持续、死亡螺旋等现实难题,目前发展这类产品还需要突破哪些障碍?
徐敬惠:去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国家医疗保障局向各保险公司发布了《关于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,对惠民保类业务提出了规范要求。比如它明确了政府部门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,尊重商业保险的经营属性,坚持保险公司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,人民群众自愿投保。这个文件的核心在于划清职责边界和尊重保险原理。
普惠保险里涉及一些政府部门,有的是直接监管的,有的是进行指导帮助的,但各自的职责边界还不是很清晰。
目前,凡是政府指导下的惠民保参保率是很高的。但面临的问题是,政府指导下,确定价格和赔付率就显得不合适。当前的惠民保是一个城市内统一定价,不论年龄大小,健康状况如何,这显然无法反映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风险差异。这种情况下,没有一定的参保率做支撑,定价和赔付的上限是不可承受的,这就违背了保险的基本原理,很容易陷入“恶性内卷”。
《中国经营报》:有什么好的解决思路?
徐敬惠:以惠民保为例,可以考虑分年龄组和责任组,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风险差异,制定不同的保费标准。例如,对于有既往症的患者,可以设置合适的保费和赔付比例,以平衡风险和需求。
惠民保这类普惠保险中,还是应该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,建立市场化机制,进一步扩大商业健康险覆盖面,普惠是一方面,在普惠的基础上,应该要衍生到更多的层次,更多元的需求。
从海外发展小额保险十大动因排序看,排在第三位的是交叉销售,占到46%。现在普惠保险如果强调可持续,就应该要考虑到交叉销售,综合经营以及综合开拓。这一点是现在做得比较少的,应该加以重视。
推进普惠保险网络建设
《中国经营报》:你认为普惠保险下一步向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关键方向应该尽快推进?
徐敬惠:第一还是要尽快明确普惠保险定义,以及建立指标体系。这个体系建立需要有一个起步的过程,需要通过一些智囊、智库把相应的基础共识形成了之后,放到一个区域去试,不断地修正完善,然后再放到更大的区域范围试点,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提到更高的标准上面去实施,循序渐进。
第二是要鼓励跨界协同,融合发展,创新模式,用科技手段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,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,便捷参保和理赔。
第三是建立普惠保险的发展网络。以多种方式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——政策的引导,监管的支持,部门的配合,行业组织等机构共同发力,中间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。通过交流经验,打通堵点,探索模式,合力拓展。
此外还应该发挥行业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。我之前曾设想过怎么用好上海保险交易所这样的基础平台,提供专属的普惠养老、普惠健康和普惠家财等普惠型保险产品,平台向全国公众开放,让老百姓自愿自助购买适合自身需要的各类普惠保险。
《中国经营报》:你刚刚提到普惠保险网络,我注意到你在“医+药+险”的模式探索上也有很多实践,今年5月,保险服务生态网络(ISE)成立,你当时提到认为其能成为疏解健康养老服务堵点、缓解百姓急难愁盼的创新途径,这个网络的主要价值在哪里?
徐敬惠:ISE保险服务生态网络是国内首创的保险服务生态网络信息平台,让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入进来,ISE的宗旨在于“信息对称,资源对接,提升质效,独立评价”。平台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相对及时、透明、标准的第三方服务信息,让供需双方在平台上沟通匹配。
比如现在保险公司做第三方的采购,周期流程长,信息不够透明,沟通非常低效,品质也不好把控。我们把第三方服务机构分为医、药、检、养、护、数六大类别,结合保险公司在需求分析、理赔管理、客户经营、产品开发、风险减量、队伍赋能、渠道销售等保险价值链中不同应用场景,进行双重筛选和匹配需求,让信息更对称,同时实现由ISE根据用户反馈网上配资股票,对三方服务机构持续打分评价。目前这个网络已经有四十几家机构参与,系统1.0版已经在上线测试中。